大型集装箱船舶能见度不良条件下进出港“桌面推演”在上海洋山深水港顺利开展
近年来,洋山港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集装箱吞吐量逐年上升,集装箱转运量明显增加。洋山水域有“六多一线”(航道多、客运船舶多、大型集装箱船多、危险品船多、重要水工构筑物多、恶劣天气情况多和东海大桥“生命线”)的特点。此外,据气象观测小洋山水域平均每年出现雾日31.8天,周边的舟山沿海水域是中国传统的渔业作业区,多重因素叠加对航道大型船舶的通航安全产生影响。
作为辐射长三角、链接双循环的世界级深水港,洋山港航线密集、业务繁忙,是新时代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标志,需加快统筹通航安全管理和港口运营效率。对此,上海海事局跨前一步、主动作为,积极发挥水上安全监管主角作用,深入开展大型集装箱船舶能见度不良天气条件下进出洋山深水港试点工作。9月5日,大型集装船舶能见度不良条件下进出洋山深水港“桌面推演”在盛东集装箱码头顺利开展,为相关实船试验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上海洋山港海事局将适时推出大型集装箱船在能见度不良天气条件下进出港通航新举措,进一步提高洋山港通航效率、大型集装箱船舶准点率和船舶进出港安全度。
本次“桌面推演”场景模拟在洋山港能见度较差情况下,上港集团生产营业部根据生产需要,制定“中远海运xx”轮能见度不良作业计划,开展能见度不良准备工作。引航站与盛东码头综合评估,确认大型集装箱船舶进出洋山港有必要且安全可行,同时征得该轮船长书面确认,通报洋山港海事局指挥中心。海事部门检查各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启动大型集装箱船舶能见度不良进出港按安全保障工作,根据实际观测主航道能见度低于1000米(500米-1000米)、低于500米(200米-500米)的不同能见度场景,按照预案分级分类采取安全保障措施。指挥中心开辟专台进行交通组织,保障“中远海运xx”轮在护航拖轮组成的“移动安全区”内安全进港,当能见度低于200米时,立即启动能见度不良橙色预警,安排“中远海运xx”轮暂停靠泊,就近选择安全水域锚泊,待能见度大于200米之后,再按照预案安排该船起锚靠泊。演练结束之后,参与各方进行了后评估,对“桌面推演”流程进行再优化。
2022年以来,上海海事局协同众多港航单位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一是组织开展《大型集装箱船舶能见度不良天气条件下进出洋山深水港通航安全可行性研究》,课题已于2022年11月份结题;二是对课题进行成果转化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流程预案、人员培训等基本到位,创新性地将LNG船舶划定“移动安全区”运用其中;三是引用各种先进的助导航设备、安全辅助设备加强技防,指挥中心运用超视距CCTV、固态雷达等全方面监控船舶进出港;引航员配备智能导航仪、移动信息终端、视觉增强设备协助进出港和靠离泊操作;护航拖轮配备红外线探测装备、远程扩音设备等助航设备;码头配备雾天光学警示引导设备、音响引导设备引导船舶安全靠泊,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增强了船舶的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