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领监管新变革:智能化海事监管模式转型对话
-
-
访谈嘉宾: 朱小平
嘉宾介绍: 闵行海事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分管指挥中心、共青团和青年工作。2008年7月加入海事,历任闵行海事局船舶监督处(船员管理处)副处长、危管防污处副处长、船舶安全检查中心主任及西渡海巡执法大队队长等职务。2023年2月起至今,任闵行海事局副局长。他是负责辖区水上安全监管工作的分管领导,也是促进智能化海事监管模式转型的有力推动者。
【主持人李秋平】各位网友,大家好!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也迈入了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传统监管模式逐渐难以适配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智能化手段正为海事监管注入全新活力。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闵行海事局副局长朱小平,围绕“智领监管新变革:智能化海事监管模式转型”这一主题,和大家深入交流闵行海事局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朱局,您好!
【闵行海事局副局长朱小平】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李秋平】首先想请教您,当前海事系统一直在推进数字化智慧化建设,那从闵行海事局的实践来看,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智能化海事监管模式转型呢?
【朱小平】这一转型的核心,是传统监管模式与新技术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传统海事动态监管以海巡船艇为核心、按属地化管理构建,强调任务独立执行、流程固定及部门职责边界,过去能保障基本职能,但如今已难适配新技术特征。
具体来看,一是新技术“协同低效”,电子巡航、无人机、智能卡口等新技术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呈“岛状分布”,数据难互通,比如无人机发现违法行为后,常因与指挥中心、海巡执法大队联动不及时,导致处置滞后;二是新技术“定位边缘”,长期被视作传统船艇监管的辅助手段,资源配置、投入积极性不足;三是新技术“应用碎片”,其突破辖区地理限制、需全链条协同的特性,与按属地和职能分割的现行模式不匹配,只能零散嵌入,难以形成体系支撑。
更关键的是,新技术具备全域感知、远程处置、实时协同特征,颠覆了传统属地监管的物理边界,要求监管资源从“属地自洽”转向“全局统筹”。若不推动模式转型,仅靠局部技术升级或流程微调,无法打破制度性束缚,新技术潜能难以释放,海事智能化转型也会受阻。因此,转型是破解困境、提升监管效能的必然选择。
【李秋平】原来如此。那具体到闵行海事局,在探索智能化监管模式中,已采取哪些关键举措?
【朱小平】我们聚焦传统监管痛点,一是深化智能卡口系统运用。该系统能自动关联“船脸”图像数据和船舶AIS数据,精准识别过线船舶,还可主动预警风险,实时抓拍船舶显性违法行为。尤其在进博会等重点时段,依靠它可精准识别入界船舶,尤其是对涉客涉危等重点船舶实现全流程监管,有力保障了展会期间水上安全。
二是启用能见度不良监测仪。闸港弯头水域雾情高发,对航行安全威胁大,我们在此设置能见度智能观测站,融合光学探测、气象传感等功能,能见度降至阈值便实时报警。警报触发后,执法人员迅速将情况上报指挥中心,通过甚高频、电话短信等渠道提醒船舶靠泊避雾,指挥中心同步启动应急响应,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有效避免雾天险情。
三是增设激光助航设备。闸港弯头水域呈近90度直角弯,可航水域窄,且凸岸侧有淤积浅点,易引发搁浅事故。我们联合上海航标处,在此启用常态化激光助航设备,通过编程调试的多组激光灯,将浅水区边界动态投射于水面,绿色激光束清晰标识危险区域。同时,根据船员反馈优化设备参数,既不干扰航行视线,又大幅提升重载船舶转弯校准效率,切实保障水域通航安全。
【主持人李秋平】这些智能设备的应用,确实精准解决了不少传统监管难题。我们知道无人机在海事监管中应用广泛,在智能化监管模式转型中,它具体承担什么角色、发挥哪些作用呢?
【朱小平】无人机将是我们探索智能化监管模式中“一体化感知网络”和“远程处置单元”的关键组成部分,既是监管的“空中眼睛”,也是远程处置的“灵活拳头”,主要作用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强化全域感知,破解监管“盲区”。传统船艇巡航耗时长、覆盖范围有限,电子巡航依赖AIS信号易受干扰,而无人机机动灵活、巡视范围广,能与电子巡航、智能CCTV形成“补盲网络”。比如目前在黄浦江闵行段,我们通过无人机开展“打卡式”全面巡航,结合辖区风险点清单精细化扫描,精准捕捉船舶违法标识、超宽靠泊等问题,在引入红外热成像及探照灯技术后,消除夜间监管屏障,让感知更全面。
其次是支撑远程精准处置,减少船艇依赖。在“感知-判断-决策-处置”闭环流程中,无人机是远程处置的核心手段之一。一旦决策中枢识别风险,无人机可快速起飞执行“点穴”式执法,通过高清摄像头拍照录像取证,再用机载喊话器劝导纠正隐患,实现“非接触式”处置,大幅缩短任务耗时,提升处置效率。
最后是衔接多环节协同,推动流程闭环。无人机不再是孤立工具,而是嵌入全流程的关键节点。它获取的实时画面、取证数据,能实时回传至决策中枢,为风险研判提供支撑;若发现复杂问题,还能触发与海巡船艇的联动,引导船艇精准抵达现场,避免盲目巡航。
不过需客观说明,目前无人机在续航能力、极端气候适应性上仍有提升空间,无法完全替代船艇在人命救助等复杂场景的作用,但它的“感知+处置”双重作用,已成为释放技术效能的重要支撑。
【李秋平】无人机的作用确实关键。那展望未来,闵行海事局在智能化海事监管模式上,还有哪些新的探索方向和规划呢?
【朱小平】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智能化监管模式,重点从四个方向推进。
一是升级技术装备与感知网络,拓展监管边界。我们会跟踪新技术发展,完善无人机应用生态,引入无人机场/库降低人工成本、提升设备使用率;改造现有执法站点,打造数字化的无人机/无人船中继站,解决续航短、信号覆盖有限的问题;同时整合雷达、智能卡口等设备,探索引入无人船技术,构建一体化多维感知体系。
二是深化AI与大数据应用,提升智能决策水平。当前AI技术在海事监管领域应用尚处初步阶段,未来会探索开发更精准的智能分析模型,比如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交通流,自动识别船舶异常航行轨迹、预测碰撞风险,推动风险研判从“人工主导”向“人机协同”升级;同时推动监管数据与“一网统管”平台深度融合,实现无人机取证、电子巡航等信息互通,让决策更科学高效。
三是优化跨域协同机制,打破范围壁垒。智能化监管的全域化特征,需要更顺畅的跨部门、跨辖区协同。我们会推动建立与相邻海事部门的技术资源共享机制,比如无人机跨辖区执行任务时,可快速调用相邻单位中继站或数据资源;同时加强与港口、海关、气象等部门联动,将气象预警、港口作业信息纳入智能化监管中枢,推动监管从“海事单一监管”向“多部门协同治理”转变。
四是完善技术监管制度体系,破解落地难题。针对电子证据效力不明确、远程执法程序空白等问题,我们会联合相关部门明确无人机取证、AI识别结果的法律效力,制定远程处置的操作规范;同时优化容错机制与激励机制,鼓励基层一线执法人员参与技术创新,让智能化监管既有技术支撑,也有制度保障。
【李秋平】非常感谢朱局的详细介绍,让我们对智能化监管模式有了全面了解。今天的在线访谈就到这里,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也感谢朱局接受我们的采访,再会。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406号